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
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安排
一、坚持抓好政治思想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
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著作,包括: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二是认真学习党史学习教育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论述,包括:《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列重要论述(节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论述(节录)。三是党内重要法规和重要会议精神,包括:《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
(二)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制度,认真开展“三述一评”。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支部委员会,全年共计召开党员大会24次,支委会11次,认真开展“党课开讲啦”,以各种形式讲党课10次。每月定期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每位党员每个季度都要述职述学述廉并测评选优。二是按月足额收缴党费。区博物馆党支部现有党员13名,每月主题党日之际,按时收缴党员党费,每个季度上交文旅委,全年共收缴党费3900元,并规范使用了党费。三是为切实把党的关怀落到实处,使退休党员、困难老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元旦春节、七.一节等重要节日里,区博物馆党支部开展了走访慰问退休职工、困难老党员活动,共计发放慰问金4900元。四是管好用好12371党建信息平台。五是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2020年度组织生活会。六是发展了1名入党积极分子。
(三)落实党建重点任务
一是召开了党史学习动员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了党史,上党课,组织全馆在职党员干部到杨闇公杨尚昆旧居陈列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二是组织开展了“永远跟党走,强国伴我行”党史知识竞赛。参加了文旅委组织的“学习新思想 共赞100年 奋进新征程”微宣讲比赛,并获得三等奖。三是参加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和“我们的节日•端午”包粽子比赛。四是组织全馆党员开展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五是参加了文旅委建党一百周年庆祝活动和表彰大会。两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员,一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我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六是各级党组织下发的、单位制发文件、资料、记录、表册收集齐全,规范放置。七是按时做好江东办事处新梨村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单位党员志愿者帮助脱贫户收割青菜头等。八是完成了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其他党建业务工作。
(四)强化意识形态
遵照委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清理规范了陈列展陈内容解说词,加强对干部职工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使用的教育引导。同时,要求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党员干部“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率达100%。深入开展肃清工作,坚决彻底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夯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实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层层签订了《202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对廉政警示片、革命教育片组织集中观看,以典型案例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警示教育,全年无违规违纪发生。
二、宣传展览工作
全年参观接待265063总人次,未成年人到馆人次(参观+研学)52745人次,老年人到馆人次44013人次,女性观众103158人次。全年举办网上展览和活动的数量12个,参与人次4789人次。全年举办流动展览、社教活动37个,参与人次244023人次,馆内举办参与24260人次,馆外举办219763人次(其中168669人次为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达州博物馆共同举办《丹青绘巴山 翰墨写蜀水——巴渝名家书画展》临展参观人次)。
(一)积极开展馆校共建活动
为提升全区大中小学教育的参与面和实践性,2021年我馆积极投入与区内各大中小学校馆校共建活动,策划开发了“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和教育实践培训活动,使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常态化的馆校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的社会职能。 2021年4月,与巴渝都市报社合作, 邀请涪陵区城三校、城六校、城七校、城八校、城十校、城十四校、实验小学、希望小学近1000名学生来馆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培训。此次课程以博物馆藏品、展览、解说导览等现场教育方式,以考古发掘实物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有机融入博物馆教学内容;并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制定了寓教于乐,生动有趣,互动启智的解说词。3月与涪陵第十四中学来馆开展了教育共建课程,并组织策划了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社科普及活动走进涪陵区玉峰小学校园,3月底,为将流动展览和教育活动更多投入到资源相对薄弱的基层学校,组织了涪陵江东凉塘小学来馆的参加教育实践培训。9月与涪陵区城六校、城八校开展以“传承中华文脉,阔步走向未来”为主题的志愿者教育培训及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培训完,讲解员还组织招募的城八校的小志愿者体验了“解说员的一天”,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对博物馆的了解,也拉近了未成年人与博物馆的距离。10月,先后邀请涪陵区实验中学、涪陵区五中学生来馆开展了“第二课堂”教育共建实践培训活动。学生们在事前做好了充足功课,从博物馆的日常运作、观众结构、宣传方式、社会影响及未来规划等方面提出问题,工作人员作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并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关注家乡的本土文化,投入到博物馆对外宣传活动中。
(二)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重庆市第十二届文化遗产宣传月和“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
为迎接重庆市第十二届文化遗产宣传月,庆祝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涪陵区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5月17日,涪陵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文物爱好者及新闻媒体记者共30名,以“振兴乡村--庆祝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党史学习教育走进新妙镇”为主题走进了涪陵革命老区新妙镇。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之旅不仅参观了《刘伯承护国之役纪念馆》、弋阳农民讲习所,我馆还将新制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图片巡展》及《涪博印记•枳巴履痕图片展》送到了现场。大家纷纷表示看了党史展,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认识,看了历史文物展,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5月18日上午,博物馆大门口以围绕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开展了系列宣传庆祝活动。除基本陈列《涪陵历史文化展》照常开放外,我馆新制作的精品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图片巡展》以及《涪博印记•枳巴履痕图片展》、《牛气冲天图片展》、《文物科技保护图片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图片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图片展》、《涪陵区全国道德模范图片展》和《涪陵区疫情防控先进典型光荣榜图片展》一一展示给广大市民。为与过往群众积极互动,我馆还开展党史知识、涪陵历史文化词条竞答,并准备了新开发的文创产品做为奖品;同时设置免费文物咨询鉴定处,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重庆市文物局对提供文物违法线索奖励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博物馆宣传资料,为广大市民提供免费文物鉴定及相关法律咨询服务。
(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诚挚贺礼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制作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图片巡展》,并将展览送进社区、乡镇、学校、部队等。5月初,宣传展览第一站走进了涪陵两江广场,参加2021年“中国旅游日”重庆市分会场活动暨第二届重庆涪陵绣球花节开幕式,活动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涪陵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通过当地媒体视角加大了宣传力度。6月上中旬,分别两次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图片展》,送进涪陵区万达广场共庆端午节。此次宣传活动是博物馆走进企业,与广大市民开展的零距离展览导赏,进一步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提升了观众对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革命精神的认知,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党的生日献上诚挚的贺礼。6月和7月底,为庆祝党的生日及建军节,将展览分别送进涪陵区消防救援支队兴华消防救援站、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武装部,与消防队员和部队官兵共话党史,重温峥嵘岁月,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增强对党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5月至10月将展览送进涪陵区新妙镇、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涪陵区李渡街道致远社区、涪陵李渡新区马鞍社区、陵区江东街道新梨村、涪陵区大木乡、涪陵区增福乡等乡镇,引导基层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家国情怀,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加码助力。9月至10月,将展览送进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园,两次活动持续近20天,通过展览宣传,激发了当代青少年“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同时也通过“行走的课堂”深入推进,发挥了博物馆特有资源优势,加强了馆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涪陵区博物馆全年开发文创产品种类15种,数量968件。2021年,我馆开发了一批具有本馆特色的多层次多品种的文化创意产品,在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机关、进部队、进工厂等巡展及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中,这些文创产品皆做为礼品赠送给观众,让大家在日常物有所用,深受好评。今年新开发战国蛇形带钩胶带、雨伞、战国铜釜甑厨房围腰、战国相思印章漱口杯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三、文物保护工作
(一)强化文物管理,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一是加大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文物安全保护意识;二是与使用人、管理人、管理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三是定期组织消防培训和演练,使居民掌握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对居民堆放易燃物的行为进行巡查,监督其整改;四是根据文物分级分类,建立起区、乡(镇)两级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并加强日常安全巡查,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每季度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巡查工作,将文物保护单位火灾、雷击等隐患排查以及安全设施运行维护、应急演练处置等情况作为重点,进行纸质记录、照片拍摄留档等工作,对巡查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联系相关乡镇文服中心及管理使用人整改,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完成全区1006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的安全巡查工作。
(二)地面、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1、积极推进地面文物维修项目:完成南沱镇花莲坝牌坊修缮工作,蔺市镇百步梯石刻保护工程修缮工作。完成大顺乡周煌墓环境整治方案设计、双石坝民居修缮方案设计、青羊镇陈万宝庄园修缮工程、北岩题刻、江东办事处文峰塔修缮评审等前期工作,现已开工建设;四合头名居修缮前期工作
2、完成周煌墓勘探发掘、邱寿安故居地下勘探发掘工作以及小田溪墓群考古发掘协调工作。
3、完成涪陵区石窟寺专项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工作上报工作,拍摄照片300余张,绘制图纸30余张。完成《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报告》16000余字,内容包括队伍组建及使用、石窟寺专项调查成果、石窟寺数据分析、石窟寺专项调查收获及建议、下一步保护规划等情况。完成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系统网上填报工作,并通过审核。涪陵区石窟寺及石刻类别的相关文物点共63处,甄别出其中不属于石窟寺造像特征的共56处,其中:无造像题刻47处,年代不符合3处,淹没4处,掩埋或拆除2处。共排查、核实石窟寺文物有7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北岩题刻)、一般文物点6处。
4、参加三峡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对涪陵区27个乡镇街道的文物点进行了登记,填写、核对1006处《三峡库区不可移动文物调查登记表》、《三峡库区涪陵区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信息统计表》。
5、完成涪陵区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实施规划项目—信息采集和反馈工具》的网上申报工作,填报了我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信息。
6、完成小田溪遗址博物馆文物调查勘探、涪陵临港经济区工业园区未建区域文物调查勘探、涪陵马鞍新区工业园区未建区域文物调查勘探协调工作。
7、完成了涪陵福利院墓葬抢救性发掘工作。
四、馆藏文物保护工作
(一)做好馆藏文物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文物库房进行安全检查。
(二)积极参与馆际交流。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万盛博物馆、忠州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馆际之间的文物借展交流,促进了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广泛传播了涪陵的历史文化。
(三)选送三件字画展品参加《丹青绘巴山 翰墨写蜀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巴渝名家书画展》,获得观众广泛赞誉。
(四)配置了珍贵文物无酸纸囊匣装具和智能储存柜,优化了文物库房硬件设备,推进了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五)完成了库区文物三年修复计划,并编制完成修复方案,拟修复文物共计300件/套,计划2023年300件/套文物将以崭新的姿态面世。
(六)完成了涪陵区1.4万余件(套)可移动文物的专项调查。
五、行政后勤工作
(一)完成了2020年年度考核、薪级工资变动、绩效工资核定、社会保险金、2020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申报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报表、养老保险、工资年报、劳动统计年报、博物馆、纪念馆基本情况快报、年报统计及上报等工作。
(二)完成了法人证书年检、博物馆年检工作。
(三)完成文旅委和荔枝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建设全国文明城区各项工作以及资料的收集上报工作。
(四)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管理和责任制度,落实各级责任制、强化交接班制度,各值班人员责任明确,责任到人。
(五)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做到了有隐患及时整改,有情况及时报告,保障展出文物和馆藏文物的安全。
(六)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和学习,举办了消防安全讲座和消防演习,提高了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疏散能力。
(七) 完成博物馆房屋产权确权相关工作。
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博物馆环境状况无停车场、无公共绿地、无残疾人通道,不符合现代公共文化场所要求,目前的位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把堡子城公园纳入博物馆整体环境,结合烈士陵园,纳入一个集宣传、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场所,或在涪陵新区规划综合博物馆,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文化休闲场所。及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也可发展文化旅游,带动三产业,让全民共享文化遗产。
(二)地面文物及馆藏文物专项保护经费奇缺,很多文物面临毁损。宅基地复垦、危旧房改造使古民居面临毁灭性灾难。建议加大财政投入,保护馆藏及田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
(三)专业人员奇缺,进人渠道不畅。人员结构老化(50-59岁11人;40-49岁5人;40岁以下4人),博物馆成立36年来,仅仅招录了两个本专业本科生,在职进修了两个本专业专科生。事业单位现行工资政策是职称和工资挂钩,技术职称岗位设置太少,实行退二进一,按现有设置年轻同志晋升上一级职称机会渺茫,极大地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建议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人员,杜绝一人数岗,专业不专,甚至什么也不专,拉夫凑数等不良现象的存在。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2022年工作安排
(一)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及宣传展览工作。
(二)做好藏品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数字化管理工作,推进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工作。
(三)完成流散文物的征集工作。
(四)做好馆藏文物的安全保卫工作。
(五)完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
(六)完成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协调工作。
(七)配合完成债券资金项目,协助完成地面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并促进合理利用。
(八)协助推进小田溪博物馆建设工作。
(九)协助推进点易园展览工作。
(十)协助推进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
(十一)继续做好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编写发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