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快讯

涪陵区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重庆市涪陵博物馆“十”发展规划

2021——2025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和文物、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总结“十三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馆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


 

    2020年是“十”的完成年,也是涪陵博物馆陈列改造后新开放之年陈列改造后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是“十”的开启年,也是我馆站在新的发展平台,全面建设博物馆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回顾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共同迎接新的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涪陵博物馆“十”取得的主要成绩

过去五年,我馆在文化委、市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陈列改造,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完善陈列改造的优秀成绩

(一)实现开放目标,办馆条件得到大力改善。

 2018年陈列改造启动,2020年完成改陈,柜架、灯光、多媒体等按博物馆标准设置,新陈列面貌焕然一新《涪陵春秋--涪陵历史文化陈列展2022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创新活动载体优化服务,展示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博物馆坚持基本陈列免费开放和免费讲解,同时还贯彻 “三贴近”原则,5年内共设计制作并举办临时展览22个(次),实施各类巡展活动100余次,把文物宣传展览送进了学校、社区、乡镇、军营、工厂、商场等。开展《涪博印记·枳巴履痕》、涪陵线上博物馆邀您观看传统村落展、涪陵线上博物馆邀您走进石器时代等10个线上展览。

由于文物宣教工作形式多样、社会效益良好,2018被重庆市社科联评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十三五”期间我馆多次荣获各级奖项,其中2016年涪陵区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黄庭坚题记》织锦获“重庆市首届十大文博创意产品评选活动设计奖”;我馆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参加“2016年第二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获“最佳传承奖”,其中馆藏花鸟画纹饰杯垫入选了与会展同步举办的“古韵今风——全国文博创意产品精品展览”。文创产品系列参加“2017年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博创意产品展”被评为“2017年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创馆优秀奖”。2018年涪陵博物馆与重庆市10余家区县博物馆抱团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获得最佳组织奖;2020年开发以周煌对联、汉代铜镜、战国带钩为创作元素的纸镇、铜镜、伞、胶带、牛年年历等文创产品共19类。参加川渝两地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巴山蜀水――川渝文创精品展”,参展文创产品荣获“巴山蜀水”文创精品展“优秀参展单位”、黄庭坚“钩深堂”题记系列文创产品获得“最受欢迎奖”。“三峡渝礼”系列产品参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万州主办的2020年“三峡文创美好生活”文创赛获特别奖、“钩深堂茶具”获最具人气奖

(三)实施业务拓展提升战略,业务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

紧紧围绕博物馆建设,推进业务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交叉发展。“十三五”期间,在上级关心下投入800万展品征集经费,完成陈列改造、150件文物修复、文物征集、宣传资料、临时展览等工作。

(四)推进人才强馆战略,队伍建设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公开招聘职工3人、社会招聘20人,进一步改善了专业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派出中青年干部1人次到市文旅委锻炼,1人次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挂职锻炼,4人次到区文旅委锻炼。参加各类培训49次,共259人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38人次。

二、涪陵博物馆“十”期间存在的问题

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事业规划不够系统全面,事业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体制不顺,活力不足,管理协调性弱,保障措施不够坚实有力,部分工作推进缓慢。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有待推进。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互补、年龄梯队尚未完全形成。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方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需要加强。结合藏品挖掘自身教育资源的潜力还未完全发挥,潜在的博物馆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开发。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利用方面还需加强。公众服务尚待完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教育项目应形成品牌。资金来源较单一,运行机制欠高效。制度建设与制度有效执行脱节,内部管理尚未实现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方向转变,管理水平尚待提高。改革力度还很不够,开拓创新能力不足,管理体制、运转机制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引入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模式,全面提升藏品管理、学术科研、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创经营等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和在推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推动博物馆事业再上新台阶。

三、涪陵博物馆“十”发展规划

“十” 是我建设文化强,文博事业实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馆要努力成为提升全区文旅事业的新阵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展示涪陵历史文化的新窗口。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共建共享、文化惠民”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根本要求,全面提升办馆能力和水平,开启全面建设一流博物馆的新征程。

(二)发展目标

扎实推进基本建设、业务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全力提升业务能力,全力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提升综合效益,全力提升社会影响。

(三)重点任务

1.争创“国家级博物馆

按照国家级博物馆评定标准分配基础工作与工作重点,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与科技、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四大板块的工作规划及开展,均按照级博物馆的要求和目标积极打造,高要求、高目标地建设及运营涪陵博物馆。

2.完成第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3. 编辑出版《涪陵历史文脉图书

4.辅导五个乡情陈列馆、一个民间博物馆建设。

    (四)重点项目

1.修缮陈万宝庄园、周煌故居、邱家榨菜作坊等五个不可移动文物并完成陈列布展,对外开放。

2.积极争取各级专项资金,完成500件套可移动文物修复,完成馆藏珍贵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珍贵书画文物的保护修复及数字化建设。

    3.装修两个综合性展厅,用于交流展览。

    4. 实施“文化出访”展览项目

 努力开拓馆外市场,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机能。

(五)主要工作

切实抓好业务建设,实现“新突破。真抓实干搞好业务建设,认真贯彻陈列展览精品化、教育服务品牌化、藏品征集多元化、学术研究集约化的要求,提高全馆的专业业务能力和业务工作水平。

    全力提高社会综合效益,扎实做好免费开放安全接待工作,年均观众量争取同类博物馆领先。年均推出和引进展览数量、教育活动数量、科研项目保有量和完成量、论文发表数量、衍生产品开发量等指标,在“十”基础上翻番。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新媒体,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努力将本馆打造成城市“形象亮点”、“新闻热点”、“关注焦点”。

    1.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

    扎实抓好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运行管理科学化、安全管理标准化、信息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以规范建设促永续发展。按照文化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博物馆保障机制,营造博物馆自身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聘任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博物馆理事会制度,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博物馆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业务建设中的作用,强化学术委员会对科学研究、藏品征集、展陈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决策和指导职能。积极探索博物馆对外合作共建共享经营管理的新模式。构建规范、科学、新型的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使博物馆的制度建设跃上新台阶。

    2. 完善藏品管理与保护利用

    完善文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藏品的利用与研究水平,加强保藏能力建设。积极拓展征集渠道和途径、加强藏品登记、分类、定级、建档和安全管理等基础工作,积极开展预防性保护研究和设施设备完善、数字化建设

完善特色藏品品类,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收藏体系;提升传统强项馆藏,注重征集精品或填补空白。

加强库房日常管理,使文物检查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加大文物安全防护,制作文物囊匣的数量应满足需求。完善文物库房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完善点面结合、实时监控与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不断提升安防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切实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加快标本修复实验室的升级建设,实现藏品保护工作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设备。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扎实抓好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开放意识,开门办馆,积极推进馆际合作、馆校合作,认真贯彻后勤服务社会化、馆际协同共享化的要求,以先进的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构筑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休闲、娱乐空间,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

    高度重视网站、移动APP、微信、微博,以及智慧场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强博物馆的对外宣传,丰富便民措施和信息获取渠道;强化学术研究对陈列展览的支撑作用,积极申报国家十大精品陈列;强化自然历史、国土资源、环境教育展教特色,通过主动出击,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将更多类型的科普基地落位于我馆。

    提升教育与服务能力,完善展厅导览系统,建立完善的观众票务管理系统,为观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不断丰富展厅电子查询系统;创造博物馆数字体验,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助推博物馆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

    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馆自身的教育资源,形成适合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博物馆课程,结合特色展览品设计相关教材;根据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发针对性的教育项目;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提高讲解服务技能。不断提升本馆的接待能力和条件,细化服务内容,提供贴心细致的特色文化服务;为观众提供互动交流、咨询留言、访谈调查等公众服务栏目,探索建立公众满意度指标和反馈机制;深入开展观众调查和观众行为分析,每年针对重要展览和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观众调查。

    本规划期内,年均参观人数不低于27万人次。

4.加强展览策划与交流

    制定展览年度计划,有计划地与各相关单位建立联系,输出和引进展览并重,重视引进国内外优秀展览,推广临展、巡展,形成特色展览项目和品牌。整合馆藏资源,提升展览辅助手段,通过图录、教育活动、文创来揭示藏品、展览内涵,推动专题研究,培养策展人团队。在本规划期内,利用本馆藏品每年策划3个以上原创展览;力争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

    5.提倡“人才兴文”,重视学术科研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推动博物馆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招聘充实技术能手,建立一支能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专业技术队伍。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把重点培养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重庆市青年文化优才”培养计划,促成学术带头人的成长。

    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以项目为支撑推进研发能力建设。

    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业务素养,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综合实力。继续抓好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合格率达到100%,85%以上的在职职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6.拓展文创产品的开发

    充分运用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优惠政策,发挥博物馆馆藏资源、场馆设施、专业人员和文化品牌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一是依托馆藏特色和陈列展览,积极培育博物馆文化产品研发项目。二是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交流和展评活动。开展藏品保管、鉴定、修复、咨询等服务项目。

    挖掘和整合本馆馆藏文物资源和展览资源,利用本馆微博、微信、全国各类文化博览会及新闻媒体等扩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力度,让具有博物馆特质的文创产品深入人心,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馆级领导分工协作、加强督促和指导本规划的实施,并对本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统筹推进。各部门要把规划目标任务纳入本部门重点工作计划,逐一细化执行。

    2.纳入评估考核

    围绕规划目标任务,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科学公允的测评考核体系。加强相关的统计分析工作,将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及个人年度目标考核。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3.保障实施经费

    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专项配套资金,根据工作量大小、实施难易程度,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支持和设备配备,做好经费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利用理事会等广泛吸纳社会支持,多方筹措经费。建立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注重经费使用效率,增强预决算管理和各年经费的动态调整。

    4.配置合理人才

    根据部门、岗位的不同,合理配置管理型、科研型、技术型、复合型等各类人才。注重人才的培养,合理的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