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
关于2023年工作情况的报告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依托阵地,多渠道开展宣传展览及文创成品的开发工作。
1、涪陵区博物馆2023年共接待观众26.6万人次,(线下22.8万人次,线上3.8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5.52万人次。开展“我和我的家乡”研学实践教育讲座培训、拓片教学实践讲座及志愿者培训讲座8场;新增基本陈列展览1个,新增基本陈列数字语音导览系统1套;新制作并推广原创临展2个、引进及合办临展4个;举办巡展36场次;新开发文创产品种类13种;新制作涪陵区博物馆形象宣传片1项;同年与涪陵百姓网签订媒体合作协议;展厅新增1台机器人观众互动体验数字设备。
2、2023年3月,参加在巴南区举办的“美丽三峡 幸福生活”联盟文创大赛荣获“最佳实用奖”;2023年5月在长寿区举办的全市2022年“优秀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中,涪陵区博物馆《涪陵区VR数字博物馆》荣获“2022年度文物活化利用优秀作品”奖、《博物致知・文以化人——涪陵区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3、2023年与大中小学校积极策划教育共建项目,与涪陵区珍溪镇中心小学校及涪陵第二中学校签订教育实践基地协议;与涪陵实验小学、涪陵乐一融合特殊儿童学校李渡校区、涪陵同乐聚宝九年制学校、涪陵区第十四中学、涪陵第五中学、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系、涪陵职教中心开展“我和我的家乡”研学实践教育讲座培训、拓片教学实践讲座及志愿者培训讲座8场;以“迎进来、送出去”方式与全区23所幼儿园及大中小学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及馆校共建活动;与涪陵区妇联、涪陵区青年活动中心合作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与涪陵乐一融合特殊儿童学校合作开展七彩童年特殊儿童走进涪博活动;致力于将涪博打造成青少年儿童鉴往知来的“大学校”,让他们亲近历史,触摸文物温度,传承文脉基因,充分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4、2023年我馆基本陈列新增《文物的力量--涪陵区不可移动文物精品图片展》;临时展览新制作了《枳地吉金--涪陵区出土青铜器精品图片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二个原创展览;引进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办的《玉兔奔春新春系列文化图片展》展览;以本馆为场地2月与涪陵区美术馆、摄影家协会联办《“体彩杯”涪陵区全民健身摄影大赛作品展》、11月与涪陵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办《中国消防这五年—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五年来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成果图片展》,6月于开州与14家川渝博物馆联袂举办《墨拓印记——川渝名碑名刻拓片展》。巡展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庆祝2023年重庆市第十四届文化遗产宣传月”、科技活动周、读书日宣传以及庆祝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主题先后送进涪陵区蔺市镇、珍溪镇、清溪镇、百胜镇、新妙中学、珍溪镇中心小学校,百胜小学、马鞍盘龙社区、罗云干龙坝小学,涪陵外国语学校,涪陵高级中学、涪陵二十中学、涪陵第二中学、南沱镇、涪陵青年广场、同乐乡聚宝九年制学校、涪陵区青羊镇、焦石镇、重庆武警执勤第四支队执勤一中队、大木乡、武陵山乡、增福镇、清溪镇、龙潭镇、涪陵第五中学等25地社区、乡镇、部队、学校,开展巡展36场次,将流动博物馆暨社科普及活动送到大众身边,宣传了文物保护成果,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致力于多渠道向大家介绍涪博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意思维及传统文化元素,让大众充分感受本土优秀历史文化演绎出的精彩涪陵故事,积极参加本土及重庆市各区县文创展会。2023年2月参加涪陵区2023年元宵庙会活动,在民俗文化非遗集市精彩亮相;3月参加巴南区举办的三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2023年年会,并喜获嘉奖;6月参加长寿区举办的第三届“巴山蜀水”川渝博物馆文创展;7月参加黔江区举办的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展示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11月参加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文创交流展。2023年新开发文创产品种类13种。
(二)持续做好地面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1、强化文物管理,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一是加大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文物安全保护意识;二是与使用人、管理人、管理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三是定期组织消防培训和演练,使居民掌握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对居民堆放易燃物的行为进行巡查,监督其整改;四是根据文物分级分类,建立起区、乡(镇)两级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并加强日常安全巡查,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每季度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在建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巡查,对巡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联系相关乡镇文服中心及管理使用人整改,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完成全区1006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的安全巡查工作。
2、地面、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完成《涪陵区石窟寺及石刻铭文史料收集整理》的田野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工作历时24天,走访涪陵区涉及到的乡镇80余处文物点,按照上级指示对石刻铭文进行登记、拍照,部分铭文清晰的进行拓片处理,为建立涪陵区石窟寺及石刻铭文数字化保存做好了前期准备。二是完成渝万高铁沿线(涪陵区)文物复查项目。三是完成马鞍街道均安村文物调查工作。对均安村长五间古建筑进行登记、测量、拍照等资料收集工作。四是参加了长江文化公园建设实地调查工作;五是参加渝万高铁沿线(涪陵区)文物发掘工作;六是完成鹤凤村舒氏墓地施工损毁调查工作。七是调查珍溪镇瓦房湾民居垮塌事项。无人员伤亡事故,后续有关事项由乡镇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八是参加邱家榨菜作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抢救性发掘工作。出土器物为装盛榨菜成品的陶罐,暂存放区博物馆库房。九是参加太极药厂周边环境整治发现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发现明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2座,已损毁。与施工方、业主单位协调后,同意进行掩埋保护后上报至区文旅委。十是参加涪陵区马鞍街道建设工地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十一是配合区规划局完成马鞍街道盘龙坝墓群的走访、调查工作。十二是配合完成花莲坝牌坊、百步梯修缮工程后续事宜;配合指导北岩题刻、陈万宝庄园修缮及验收工作;配合指导文峰塔修缮工作;配合指导邱家榨菜作坊,周煌故居修缮、展陈工作;配合指导安澜桥保护研讨工作。
(三)加快推进馆藏文物保护工作
1、做好馆藏文物安全常态化工作。坚持落实文物进出库登记制度和保管员入库登记手续,对中心库房管理执行“双人双锁”制度。每周确保开展一次馆内文物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如对电梯井渗水和白蚁现象立即开展了补漏和灭治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展厅窗户加设遮雨棚,确保陈列文物及参观人员安全;适时调整陈列文物,纠正陈列文物说明牌信息20处。
2、积极开展馆藏文物交流展览和活化利用工作。鉴选20张馆藏拓片装裱与开州博物馆等联合开展“川渝名碑名刻拓片展”;与万盛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开展馆际文物交流;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设计制作24节气海报及博物馆日宣传海报;撰写发表涪陵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相关论文2篇;积极参与2023年巴文化研究会论坛;提取拍摄《涪陵文脉 遗存荟萃》(拟定题目)所需文物的提取、拍摄、入库等,并认真编写、多次校对,现已完成初稿。
3、完成馆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从300件(套)馆藏文物中鉴定出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17件(套)、三级文物125件(套),一般文物163件(套)。
4、完成了可移动文物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统计调查,馆藏现代毛主席语录入选可移动文物红色标语类名录。
5、完成了馆藏旧拓片、石窟寺题刻拓片的拍摄、统计、登记入库。
6、到崇义街道五桂堂附近征集题刻一方;征集江东白塔附近地砖4块;接收湖北厚土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移交的4方明墓门。
7、整理完成了3、4、5、6、7号库房文物约10000余件,根据藏品的馆藏编号锁定了每件藏品所在库房的具体位置,提高了文物提取和入库的效率,方便了库管员的保护管理。
10、配合北京文研所对镇安遗址、石沱遗址等地出土的文物开展拍摄和绘图工作,拍摄文物800余件,拍摄照片2500余张,绘图800余张,对部分青铜器取样开展科技检测。
11、积极组织参与“古物焕新YOUNG”腾讯探元文化创新大赛。
12、完成了公开出版“墨拓印记——川渝名碑名刻拓片展”展览成果相关资料的调查准备工作。
13、完成三年修复计划,修复可移动文物300件(套)。
(四)行政后勤工作
1、完成了2022年年度考核、薪级工资变动、绩效工资核定、社会保险金、2022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申报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报表、养老保险、工资年报、劳动统计年报、博物馆、纪念馆基本情况快报、年报统计、法人证书年检、博物馆年检及上报等工作。
2、完成文旅委和荔枝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建设全国文明城区各项工作以及资料的收集上报工作。
3、完成了日常和各节假日的安全值守、安全巡查、检查,防火巡查每日5次以上填写各类安全表格数百张,发现及整改隐患3起,投入安全整改经费120000余元。全年召开专题安全会12次,消防培训3次、消防演练2次 ,安全标语2幅。按单位规定,每日开馆,闭馆都配合群工部完成展厅文物、设施设备进行专项安全检查、交接并填写交接表700余张。按照安全防控的要求、保卫科全年完成对来馆观众、来馆办事人员、本馆职工等的安全防控检查、登记数千人次,有效的保障了单位和文物的安全、完成单位防火防控的任务。
二、工作亮点
(一)积极开展馆校共建工作
2023年暑期,涪博精彩不停歇,7至8月,涪陵区博物馆和涪陵第五中学校馆校共建项目之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第三期志愿者服务活动火热开启。展教并重,展教融合,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优势。2023年志愿者培训课程--“我和我的家乡”研学实践教育讲座以枳巴文化为核心,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谱系与本土地方史脉络互为对照,着重强调了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了青少年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学而思”的动力。此次志愿培训,涪博新增入“巧手中国结”传统文化培训讲座,为青少年打开了又一扇认知新领域的大门。除理论实践培训以外,涪博还带领志愿者们走进了“菜乡结绳”匠人堂作坊,见证涪陵结绳产业由无到有至发展和壮大的历程;见证本土优秀企业家锐意进取、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二)有效推进馆藏珍贵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编制完成《涪陵区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性项目方案》、《涪陵区博物馆馆藏珍贵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方案》、《涪陵区博物馆馆藏珍贵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方案》等3个方案,并全部通过专家审核且全部入库,方案一经实施,将极大充实博物馆展陈资源,改善文物保管和展陈环境,实现观众通过移动终端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参观馆藏珍贵文物,同时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强观众的体验感。深度挖掘文物价值,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观众深度了解文物价值,感知历史温度,从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博物馆环境状况无停车场、无公共绿地、无残疾人通道,不符合现代公共文化场所要求,目前的位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把堡子城公园纳入博物馆整体环境,结合烈士陵园,纳入一个集宣传、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场所,或在涪陵新区规划综合博物馆,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文化休闲场所。及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也可发展文化旅游,带动三产业,让全民共享文化遗产。
(二)地面文物及馆藏文物专项保护经费奇缺,很多文物面临毁损。宅基地复垦、危旧房改造使古民居面临毁灭性灾难。建议加大财政投入,保护馆藏及田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
(三)专业人员奇缺,进人渠道不畅。人员结构老化(50-59岁11人;40-49岁5人;40岁以下3人)。事业单位现行工资政策是职称和工资挂钩,技术职称岗位设置太少,实行退二进一,按现有设置年轻同志晋升上一级职称机会渺茫,极大地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建议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人员,杜绝一人数岗,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2024年工作安排
(一)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宣传展览及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二)做好藏品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数字化管理工作,积极争取上级经费,推进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持续深化馆际之间的文物交流工作,完成流散文物的征集工作。
(三)做好馆藏文物的安全保卫工作。
(四)完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
(五)完成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协调工作。
(六)配合推进完成债券资金项目,并促进合理利用。
(七)协助推进点易展览工作。
(八)协助推进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
(九)继续做好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编写发掘报告。
(十)积极参与周煌文化建设相关工作。
(十一)参加涪陵区邱家榨菜记忆馆推进工作。
(十二)协助完成安澜桥保护推进工作。
(十三)完成陈列改造审计工作;积极推进中心库房财政审计工作。
(十四)完成两部图书编辑,争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