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繁荣,甲辰龙年伊始,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联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同推出《新春文化系列展——龙舞中华》。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特别的一个——它是想象中的生灵,未曾见于现实之中。传闻中,龙是一种上天入地、兴云布雨的超凡存在。同时,它亦是古人心中的吉祥神兽,指示着东方和星宿、帝王和权力。在华夏大地上,关于龙的故事广为流传,它的形象深植在每位炎黄子孙的心里。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在十二生肖中,龙排在第五位。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龙与十二地支中的“辰”相对应。辰时是指群龙行雨的时间,因此在这一天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属龙的。属龙的人通常被认为具有九五之尊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威武、权威和尊贵。他们被认为能够变化无穷,既能巨大又能细微,洞察力强,能够呼风唤雨。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符号,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他纹饰所不及。商周时期,龙形象日益流行起来,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图像上,由怪异神兽向图像化、艺术化、抽象化发展的趋势,其形态多样,有猪形龙、鳄形龙、蛇形龙、爬行龙、卷曲龙,夔纹龙等。
两汉、南北朝是龙形象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帛画、铜镜纹饰中出现了大量龙形象。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商周时期,礼器上的龙纹寓意着龙是沟通两界的灵物。春秋战国时期,龙作为升天灵物的认识十分流行,是神仙重要坐骑,如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有多处驾驭神龙的记载,如“驾八龙之婉婉兮”(《离骚》)、““驾龙 兮乘雷””(《九歌· 东君》)、“驾两龙兮骖螭”(《九歌 ·河伯》),“乘龙兮辚辚”(《九歌 ·大司命》)。
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是“四灵”之一, 《礼记·礼运》说“何谓四灵?麟凤龟龙”, 龙代表的是鳞兽类。作为保护神,青龙在内的四灵图像或整体出现或单个出现, 一般被放置于重要的皇室建筑物(皇宫、辟雍、陵园)四周, 也是墓穴、陪葬器物等的常见装饰。
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灵物、图像符号,是智慧、力量、吉祥、喜庆、进取等的象征。在传统社会,龙象征智慧、力量、地位、权力,是联通两界的灵物,是具有崇高地位神仙的坐骑,是统治者出生时异象的常客,是统治者独特身份的象征。同时,龙也是祥瑞吉兆的象征,代表着丰收、平安、吉祥、幸福、喜庆,其形象被广泛运用于民俗事项中。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清朝玉石文化不仅是一种器物或工艺品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其流传和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甲辰龙年,金龙贺岁,涪陵区博物馆除新推线上展览《新春文化系列展——龙舞中华》,下列展览照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