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快讯

灵蛇起舞喜迎春 涪博拜年了!

飞雪迎春到,心潮逐浪高

春风送暖,充满希望的2025年如约而至!

在这新的一年里,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袂举办的《灵蛇起舞· 喜迎春--新春文化系列展》亮相涪博官网,以恭贺新禧,祝大家蛇年大吉

图片1.jpg

蛇,与侏罗纪恐龙同处一个时代的生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与人类产生了联系。古人与蛇的互动,逐步使蛇具有了神性,进而产生关于蛇的崇拜、信仰,如《山海经》中人蛇形象丰富而多样、汉代大量出现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形象、四灵系统中龟蛇合一构成玄武、生肖系统中民间俗称蛇为“小龙”。蛇又具有神秘性,是魏晋以来志怪文学的重要内容(如蛇类精怪),伴随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化,蛇类精怪又具有了“释氏辅教”的作用,如明代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图片1.jpg

大能吞巨象  长可绕昆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灵动、智慧、权力、生命力的象征,是古人关注的对象之一,产生了涉及民俗、宗教、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文献、文物、遗址遗迹。宋人丁谓有《蛇》一诗: 起蛰良时在,鸣风异廪存。 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 出笥彰嘉庆,衔珠报厚恩。 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 “有蛇食象”出自古本《山海经》,魏晋后演变成"巴蛇食象”,这或许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侧面反映,或是古人对神蛇的想象,或是对部落融合的抽象表述。先民们对蛇(神)的认识、信仰,我们可以通过流传至今的文献、器物及纹饰等进行了解。

图片1.jpg

图片2.jpg

人首蛇身

    人首蛇身是人类、权力、生殖等象征、寓意的结合,其形象有单人像、双人像(人首蛇身交尾像)。人首蛇身形式在史前的陶器纹饰中已出现,商周时期人首蛇身图像更加明确,在《山海经》中成为了神人的标志,如《北山经》首篇记有二十五座山,二十五个神人皆人面蛇身。 随着伏羲、女娲的记载、形貌在周代见于文献、民间传说,人首蛇身神人的形象到汉代成为帝王伏羲与始祖女娲的标志。

图片1.jpg

图片2.jpg

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蛇就是神异力量的象征。随着四灵系统在汉代完整建立, 最终以龟蛇合体的形象成为代表北方星宿的玄武。《淮南子·天文训》说:“北方,水也。……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随着佛教的传入、发展, 蛇作为佛教神的形象及所代表的佛家寓意在中国得以进一步发展。玄武由龟与蛇组合而成,与青龙、白虎、 朱雀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灵”。关于玄武形象,人们有不同认识,如龟蛇两族因通婚而合并为氏族图腾,或是北方夏民族以龟、 蛇为图腾,或是源于神话人物鲧与修己夫妇所具有的龟蛇形象等。玄武,在五行中属水,五色属黑,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代表北方、 冬季。道教将玄武人格化为玄武神(又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宋、元陆续修建真武庙,明代更将其作为“护国家神”大加崇祀。蛇在佛教中的寓意往往具有双重性,它是蛇神,是佛陀的守护神,是正义的使者;同时,它又象征邪恶,是佛徒需要经历的修行。

出笥彰嘉庆,衔珠报厚恩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与蛇关系联系紧密。人被打上蛇烙印最为显著的就是蛇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蛇的美好寓意也被赋予其中。在现实生活、神话传说、鬼怪故事的世界里,人与蛇互动是主题之一,其既有残酷内容的展示,也有美好情感的呈现。“西湖借伞”取自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从魏晋志怪小说中的蛇类精怪到唐代出现的人蛇姻缘,并逐步融入南宋时期的蛇僧斗法、塔镇蛇妖、西湖风物等佛教故事、相关场景,最终在明代形成了现存最早、完整的白蛇传故事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

 

 

花放山河丽,蛇迎四季春

 

蛇年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是喜庆热闹的日子,蕴含了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主要内容及美好寓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呈现的一个缩影。百年节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传统习俗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 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逛庙会等,热闹喜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新春寄语

除线上展览外,我们还邀您走进涪陵区博物馆,感受《涪陵春秋--涪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的文化沉淀,领略《文物的力量一涪陵区不可移动文物精品图片展》的乡土魅力。同时,我们还将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图片展》《枳地吉金-- 涪陵区出土青铜器精品图片展》《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图片展》《涪陵区全国、市级道德模范及中国好人事迹宣传展》新增设的未成年人“神笔马良”数字化互动体验设备,高清VR全景虚拟展览集虚拟漫游、互动体验、教育学习于一体,让您“博物馆里过大年”,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图片1.jpg


龙走留福,灵蛇踏青,最后值新旧交替、吐故纳新之际,涪陵区博物馆还为前来观展的您准备了一份蛇年年历的小纪念品,让您在新的一年里每一天都收获喜悦与祥和!

图片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