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放

涪陵线上博物馆: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片展(中)

    第二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中共涪陵地方组织无惧国民党的恐怖政策,发动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和多次武装起义,同反动军阀和封建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


1.jpg

    李鸣珂(1899—1930),又名钟鸣, 四川南部县人。中共早期的优秀军事指挥员。1928年夏,受周恩来派遣到重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1930年4月任中共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书记、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


2.jpg

    钟善辅(1899—1930),又名钟世民,涪陵县罗云坝人。四川工人运动先驱,涪陵最早的中共党员,涪陵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罗云支部的创始人。


3.jpg

    杨克明(1905—1937),本名陶正,涪陵县云集乡(今属重庆市长寿区)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中队长,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


4.jpg

    李仙舟(1908—1930),字树修,涪陵大顺场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三三一惨案后,投入其兄李蔚如领导的四镇乡农民运动。1930年冬,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不久在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是年12月,在武昌英勇就义。


5.jpg

    田鹤鸣(1910—1938),又名文章,涪陵县三合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镇乡农民自卫军骨干。1928年,任共青团涪陵县委书记。领导三合场平民革命军起义,参加天宝寺农民武装暴动。


6.jpg

   张光ping〔由于系统原因,生僻字无法显示)(1904—1931),字砚农,涪陵县堡子场人。涪陵区早期共产党员、农民抗捐军主要领导人。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至1927年参加李蔚如发动的涪陵“四镇乡”农民运动。


7.jpg

    陈湘源 (1896-1930),又名治钧,綦江县金桥镇人。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派遣到涪陵驻军部队做兵运工作,任中共涪陵县委委员、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秘书长。1930年被捕牺牲于涪陵龙王沱。


8.jpg

    赵启民(1903—1974),重庆巴县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前敌总指挥。1927年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一师一团三营十一连连长和连党支部书记。


9.jpg

    刘伏洋(1900—1950),涪陵县罗云坝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赤卫队副总司令。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和领导罗云土地会农民起义。


10.jpg

天宝寺起义遗址

   

11.jpg

罗云土地会起义遗址(罗云老场)


12.jpg

涪陵县县民抗捐同盟大会通电  


13.jpg

桐子山游击队驻地遗址


14.jpg

涪陵兵变地遗址涪陵城长江边无祀坛都堂嘴码头


15.jpg

张光ping给妻子李怀愉的永诀言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

    1929年底,中共四川省委派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到涪陵策动国民党驻军兵变。3月17日,驻军郭汝栋部赵启民连两个排共51名官兵趁部队转移之机兵变成功,连夜赶赴罗云坝。4月7日,以罗云农民赤卫队300余名队员为基础、以涪陵兵变51名起义官兵为骨干组建的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罗云铜矿山誓师。之后,游击队转战涪陵、武隆、丰都、石柱等县区域,开展惩办土豪、开仓济贫、分田分地、建立农会、成立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斗争,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建立13个乡的苏维埃政权,开辟1.6万平方公里的游击区和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军阀和地方武装,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的地方统治,在四川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6.jpg

钟善铺故居 


17.jpg

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派钟善辅为驻四川特派专员


18.jpg

钟善铺同志遗存公章、章盒


19.jpg

李焕堂故居


20.jpg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


21.jpg

涪陵的红军  


22.jpg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使用的大刀


23.jpg

刘伏洋牺牲纪念证


24.jpg

土地坡起义遗址